法院 以诉源治理促基层善治
孔城法庭践行“听、辨、劝、借、让、和”六尺巷调解法;杨公法庭指导杨岗村“老支书”调解队妥善化解纷争;铜城法庭的21个无讼e站随时随地“云解纷”;潜口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和基层组织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省首批39家“枫桥式人民法庭”作为我省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效的缩影,生动诠释着诉源治理、多元共治的司法智慧。
合肥市蜀山区法院矛调中心人民调解员甄小力线上调解一起家事纠纷。黄雪婷 摄
党委领导 顶格推进诉源治理
近日,桐城市人民法院“‘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系全国法院系统八家入选单位之一。
全省法院均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顶格推进诉源治理,整合解纷资源,将诉讼与非诉讼方式衔接起来,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
2018年11月,在省高院推动下,我省出台《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这是全国省级第四个多元化解纠纷地方性法规,由此拉开我省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省高院推动省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将“万人成讼率”和“无讼村(社区)”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评指标。省高院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各中院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或工作专班,把诉源治理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
能动司法 分层递进化矛盾
现如今,“法官进网格”已成为合肥法院一项常态化工作。两级法院法官(助理)定期深入到包联网格,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处纠纷,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我省法院聚焦矛盾纠纷全生命周期治理,推动构建“社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模式。
目前,省高院已与16个省直单位、55家综治成员单位联合出台诉调对接工作意见,实现省级层面“诉调对接”全覆盖。全省113家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多种专业化类型化的调解工作室,引进16955名调解员、3511个调解组织。中基层法院加强与党委政府社会治理工作衔接,在人民法庭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点,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三进”工作,推动形成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大合力。
智治融合 信息化助力解纷
一起苗木购销合同纠纷刚进入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立案阶段,通过法院委派至安徽省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员通过“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平台,既对案情及时了解,又在线上对双方进行了全程多次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在线上签订了调解协议,并申请法院出具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调解书。
这是我省法院以信息化建设承载诉调对接网络化的真实写照。
目前,全省基层法院对网上立案申请中适合调解的案件,均可直接推送到调解平台进行调解,实现网上立案、网上调解流程自动切换。今年以来,全省法院新收在线诉前调解602721件,同比增长98.4%。1—10月,全省委派“总对总”在线调解96706件案件,居全国第7位。“总对总”机制运行更加顺畅,群众解决纠纷更加高效、更加便利。(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唐 欢 通讯员 王 盈)
公安 “民呼警应”铸平安促稳定
11月12日,初冬的阳光透过薄薄云层,洒在沃野千里的江淮平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位于千年古镇“铚城”的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是“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当天在派出所的平安茶室,10年来因宅基地吵得面红耳赤的同庄亲戚陈安林、陈守中,在民警李珂的见证下,痛快饮下一杯热茶后,签订调解协议,为多年来萦绕在心间的不快画上句号。
天下之治,在于基层;基层既安,家邦皆兴。从涓涓枫溪流淌至江淮大地,走过一甲子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黄山黟县西递正街民警借助“作退一步想”,成功调处一起纠纷后,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皖公宣 摄
徽风皖韵中注入红色动力
巍巍黄山群峰北麓,潺潺新安江畔流水。
在黟县西递正街中心,一处名曰“大夫第”老宅的拐弯抹角处殊为不同,其侧门墙界后退半米多,正屋的墙角也被削去三分,方便古时村民挑担、推车,门额上有“作退一步想”五个篆刻字。
溯源流传千年的徽州文化,解决纷繁绵亘的日常纠纷。黄山黟县西递派出所在“大夫第”偏厅“桂馥庭”古民居内打造的“作退一步想”特色品牌工作室,集景区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宣传教育室为一体,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调解,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通过运用“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工作法先后调解矛盾纠纷356件,调解成功率96.8%。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今年,省公安厅党委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列入全年“一号文件”,研究建立健全“民有所呼、警必回应”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诉求反映、高效办理、协调联动、调度督办、源头治理、考核奖惩六项措施,充分激发全省公安系统、广大公安民警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多元互动调处矛盾、平安建设深化基础的智慧和力量。
线上线下间倾情纾难解困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让老百姓‘愿意来、坐得住、敞开说’的地方,让矛盾纠纷摆上台面、化在心里!”在淮南山南新区,提起民警“郜大姐”,许多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点赞。在以她名字命名的“郜宗平警务室”内,发生“小别扭”的居民在这里坐一坐,总能消弭纠纷。
从“线下”到“线上”,从“心贴心”到“键对键”,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江淮大地不断开枝散叶。2022年,省公安厅创新建立并推深做实“网上警民议事厅”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9000余个微信群,覆盖373万余名社区工作积极分子、居民代表,民警群主及时解决问题51.1万余起、处理异常信息7.2万余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做到全时空、无时差、零距离。
独木不成林,一叶不是春。要让新时代安徽版“枫桥经验”从一个个典型经验变成蔚然成林的“枫”景,还需要成熟的机制来“点睛”。
当前,我省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在积极创建申报“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谋划开展“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警务室(站)”全覆盖创建活动,按照山区、农村乡镇、县城城关、城市郊区、城市商业区、风景区、企业厂矿等12类不同区域,分别选树30个标杆派出所、30个标杆警务室(站),对全省1500余个公安派出所和4829个警务室(站)进行全面动员,在全警掀起践行“枫桥经验”、争创“枫桥单位”的热潮。
强基固本里激发队伍活力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派出所是连接千家万户的那根承压重线。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为派出所强基固本。
我省公安牢固树立“办公室在基层、在一线、在群众中”的理念,彻底激发基层队伍活力。
矛盾多源于不公,唯有公正方能彻底化解纠纷。我省公安机关坚持恪守公正,全链条强化监督管理,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接处警、受立案环节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安徽省公安系统加强执法源头治理五项刚性措施》的机制,切实提升执法质效和公信力;推动刑事案件办理应进全进执法办案中心和现场执法应用全用执法记录仪“两个百分百”,做到执法全过程无懈可击;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探索推行轻微行政违法案件免罚清单,让公安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省刑事治安警情数和刑事案件、可防性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3.6%、38.4%、11.4%,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程度指数达到97.7%。(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 斐 通讯员 皖公宣)
检察 “温暖控申”播撒法治阳光
“赔偿款拿到了吗?”“最近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您放心,多亏你们,钱已经拿到,现在可以干点简单的活了。”
初冬时节、寒风渐起,池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温暖控申”办案团队干警查莉莉的一通回访电话,温暖着程某的心。
所谓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就是检察机关接受群众控告、举报、申诉、司法救助申请、国家赔偿申请等信访的窗口部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池州市人民检察院将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与走出去的检察服务有机融合,打造以“暖民心、顺民意、维民权、释民惑”为内核的“温暖控申”品牌。池州市人民检察院通过总结梳理,推出“五四三二一”接访工作法,规范接访、温情对待群众来访。
池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回访司法救助对象。刘 晨 摄
今年3月,池州市人民检察院“温暖控申”热线接到一通电话:“我的工伤赔偿一直没着落,身边没有亲人,又没有劳动能力,日子真的没法过了,该怎么办啊?”电话那端的声音有气无力,充满无助和失望。检察官详细问明情况,认真记录梳理可介入监督的关键点,并根据内部协作机制,将12309电话记录作为民事监督、支持起诉线索转办。最终,当事人程某20多万元的工伤赔偿诉求获判决支持。
程某能够拿回工伤赔偿,是池州市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工作的一例生动成果。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池州市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共受理群众信访件2958件次,受理的所有信访事项,均在7日内进行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完成办理结果或进展答复。
司法救助是检察机关向因案致困群体送出的一缕阳光,一头系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
小友(化名)是一起过失致人重伤案件的被害人,身体高位截瘫,被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他是家里独子,由于赔偿不到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这个原本不幸的孩子,因池州市人民检察院的“温暖控申”,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池州市和东至县两级检察院的联动帮助下,小友共收到10万元的司法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检察机关又联系市残联为小友资助了轮椅并在其家中搭建了康复设施。两年多来,检察机关持续的电话和不定期的回访让小友深受感动,也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据统计,近年来,池州市检察机关依托“温暖控申”品牌,共向99起案件中的131名申请人发放315.164万元救助金。
据悉,池州市在总结检察机关创建“温暖控申”品牌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政法单位以“温暖”为切入点,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池州版。在池州市委政法委的积极推动下,检务大厅、家事法庭、警民联调室和法援中心、人民调解室等在各相关单位不断得到健全完善,建成集接待、服务和办案为一体的工作区,实现面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
如今,“温暖控申”作为 “枫桥经验”安徽检察版,已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并向全国检察机关进行推荐,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徐奥平)
司法 “和”文化孕育和谐花开
在郎溪县梅渚镇“握手言和”调解室,有一面墙。墙上贴满了群众握手言和的照片。“这既是一种成果展示,也是一种心理暗示。”调解员陈建国表示,正在气头上的当事人进入调解室看到这面墙,就知道这里是能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有利于促进调解协议达成。
在合肥监狱的森森高墙内,有一条微缩版六尺巷。新入监的罪犯都会在民警带领下来这里走一圈,听听这条巷子的故事,想想自己因不知退让所犯下的罪行。
一墙一巷的“和”文化,在江淮大地源远流长。走进新时代,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站式”为群众解烦心事
近年来,我省多地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挖掘江淮地域文化、法治文化紧密结合,推动法治、自治、德治有机融合,涌现出皖北“一杯茶”、皖中“六尺巷”、皖南“作退一步想”和阜阳市“四事四权”、宣城“握手言和”等特色调解品牌。
时代考卷常答常新。今年以来,省司法厅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相结合,开展“一站式”解纷体系试点,选择合肥、淮南、马鞍山、宣城和池州5个市先行先试。
“我们老百姓遇事真不知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只能到这诉苦,没想到真解决了,太谢谢你们了。”池州市贵池区江口街道姜大妈感激地说。此前,姜大妈在一小区做保洁服务,物业公司连续拖欠了两个月工资。为此,姜大妈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诉苦。得知此事,街道启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由综治中心牵头,社区物管人员协作,联系物业公司,约谈相关负责人,并与姜大妈面对面协商,一周之内结清了拖欠工资。
截至目前,全省各类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42.1万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5%以上,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高墙内有群“和事佬”
守护高墙内的安全稳定,就是维护高墙外的平安。今年3月以来,安徽监狱系统部署开展罪犯改造矛盾排查调处专项行动,力争做到“一般矛盾不出监组、较大矛盾不出监区、重大矛盾不出监狱”。
“你有什么大不了,还教我?”“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近日,安庆监狱第三监区罪犯蒋某某在指导新犯夏某提高习艺技能时,引发口角。值班民警张延闻讯立即到达现场予以制止,并将二人带到民警办公室谈心。经批评教育,他们认识到同犯间发生矛盾难免,解决不好应及时向民警报告,不应任性吵嘴打架。
化解罪犯间的矛盾纠纷,是监狱民警的“必修课”。为进一步提升民警的调解技能,今年以来,安徽监狱系统开展矛盾调处现场指导和讲座28场次,轮训民警专兼职调解员618人。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民警调解员”评选,充分发挥骨干民警“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民警成长为合格的“和事佬”。
“行业 专业”持续发力
“咚!”9月6日,随着调解员周启荣手中“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公章落在调解协议书上,田先生两个月来第一次露出了笑脸。
2022年10月,田先生因眼睛不适前往某医院就医,医生为其开了眼药水。一周后没有好转,田先生又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其左眼视网膜脱落。田先生认为先前医院存在漏诊行为,于今年7月找到马鞍山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提出赔偿申请。周启荣和同事受理后,在取证、责任认定方面费了一番功夫,在扎实证据支持下,帮助田先生拿到了9000元赔偿款。
近日,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出104家“枫桥式工作法”单位,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位列其中。荣誉的背后是“硬核”实力。
近年来,我省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纠纷专业化、行业化、新型化趋势,加强专职调解员配备工作,出台《安徽省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指导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配备3名以上专职调解员,乡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调解员,一半以上村(居)配备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目前,全省人民调解员96413名,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18635人,占比达到19%,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现实。(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 记者 周莹莹)